- 打卡等级:兴宁大叔
- 打卡总天数:207
- 打卡月天数:1
- 打卡总奖励:82448
- 最近打卡:2025-02-04 20:31:51
管理员
- 积分
- 1095790
![QQ](static/image/common/qq_big.gif)
|
楼主 |
发表于 2023-12-12 13:06:09
|
显示全部楼层
IP属地:广东省梅州市
清
顺治三年(明隆武二年,1646年),知县庄应诏修城池,重建西门楼。
顺治四年(明永历元年,1647年)正月,本县民众万余破北厢诸围寨,集结于灌水塘,连亘数里,围攻县城。知县庄应诏率兵固守,相持数月。直至三月十八日,惠州府派总镇黄应杰率兵来援,城围得解。
顺治五年(明永历二年,1648年),南明皇族滋阳王第三妹避难兴宁,招本县秀才陈文升为仪宾,次年,夫妻二人到端州(今肇庆市)行在谢恩。南明桂王朱由榔诰封滋阳王妹为兴宁县主,授陈文升为亚中大夫。
顺治八年(1651年)五月三日,县民3000多人举事,袭破县城。知县石楚钦、教谕邓吉士,训导许仲翼、典史谭肇先被杀,库藏被破。四日,城南义尚围彭邦琼,李开阳等率各乡勇合力围击。五日早,举事队伍被击溃,首领刘世俊被擒,解惠州府处死。
五月中旬,镇守惠州的中军参将纪大雄率兵来兴驻守,年余后返惠。
本年始,清王朝统辖兴宁,本县奉行顺治年号。
顺治十年(1653年),清朝廷于本县举行首次岁试,督学钱朝鼎调集龙川、长乐(今五华)、永安(今紫金)、连平、和平、平远、长宁(今新丰)、程乡(今梅县)、镇平(今蕉岭)等县士子岁试于学宫明伦堂。
是年,重修鸡灵山灵化寺。
顺治十四年(1657年),清朝廷颁定赋役全书,以明万历四十八年会计为例,全县土地山塘37.95万亩,税粮合计5234石,连男妇丁口共编派“一条鞭”银8317两。加新增人丁税银,共计1.1万两。
同年,兴建建德桥,后更名三圣桥。
顺袷年问,福建上杭人傅耀祖,工于制摺扇,因打死粮差逃至兴宁,隐居兴城后街,以制扇为业。其后裔迁居永和榄子围,扇业便在永和一带兴盛起来。
康熙十五年(1676年)正月十二日,耿精忠部万余人,奉清朝廷命令,由福建取道潮州,路经兴宁,进攻广州,迫平南王尚之信归顺。
康熙十九年(1680年),知县王纶部调整明代原设驿铺,北路设罗岗铺、十三都铺,西路设茅塘铺、中道亭铺,东路设枫椷铺、江坑铺、铁马铺、古楼铺、径心铺。每铺拨兵20名,负责文书传递。
康熙二十年(1681年),知县王纶部主修县志8卷,今存。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知县李清鋐以“玉璧长松”旌表耆寿5人:李学良105岁,罗有瑾103岁,张可奇103岁,陈成良101岁,石秉铖98岁。
康熙二十兰年(1684年),李清鋐奉旨设兴宁义学。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修葺城墙,疏通濠池,并修筑宽8尺的城脚马路。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清朝廷设立盐院,订定划地销售食盐制度。时本县为潮盐销往粤东北及赣南等地的集散地。盐院按销潮盐数据派给兴宁盐引3.2万道,按引配盐750万斤,征饷1.12万两,大大超出按口计盐数量。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知县董天宠具呈申请清朝廷酌减兴宁盐引,减轻盐税,未获准。董因不能照数缴纳盐饷,被革职。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十月,地震,十一月又地震。
是年,知县尹文炽继董天宠之后,具呈清朝廷续请均引,减轻盐税,亦未获准。四十八年,尹再次呈请减税,经朝廷核准,兴宁盐额均派于龙川县和赣州府属各县。均派后本县盐饷银由1.12万两减为8200两,但奉文另增余费5700多两。结果,兴宁盐饷银比前更重,共1.39万多两。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饥荒,谷贵。知县尹文炽捐谷1000石,监生刘开祥助谷1000石,赈济灾民。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本县奉朝廷“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诏令,实行“摊丁入亩”税制。全县田赋共摊丁银1128.18两,比康熙五十年计丁征银增加500多两。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守备祁昶升纵兵殴辱监生廖某,引起公愤。四月,众士子罢考。后举人、贡生、秀才、监生14人被革斥,守备、把总亦被革职。
康熙年间,北厢大茔堡(今宁塘大茔村)下家园王氏,外出安徽经商,娶当地女为妻。其妻擅长制毛笔,返乡后在家招徒授艺,始创本县制笔业。龙田曲塘何氏,利用低洼地种水草,编织草席。以后,邻近的张、江、刘各姓及福兴黄畿塘、宁新横湖等地农民均利用洼地,仿效种草织席。
雍正四年(1726年),春旱,谷贵。知县施智倡赈,刘东启等富绅共助之。全县共借、捐谷1650石,银30两,赈济灾民。
雍正六年(1728年)六月,瘟疫流行。
雍正七年(1729年),水口大坑堡张氏外出经商,在河源观摩了制瓷业,见其处瓷土与家乡土质相似,遂返家取土样复往河源。经试验成功,便留在该处学习烧瓷技艺。学成归来,在大坑口开办瓷窑,产品有碗、碟、油罐、茶杯、茶壶、神盘等。
雍正九年(1731年),督宪杨题定批准兴宁盐额通融销售于江西长宁、会昌、于都、宁都、安远、石城、瑞金、兴国,从此通行定例。兴城沿河一带建有盐铺街,逐渐成为盐埠。
是年,县奉行改革赋役制度,以田地多少为依据交纳地丁银。本县按全省平均数摊派的丁银虽比原额高些,但按全县田亩的田赋计算,则为数不多。实行这一制度,丁多田少的自耕农和半自耕农负担比原来减轻,无地的穷民则暂时摆脱丁银的赔累,有了较多的人身自由。
雍正十一年(1733年),兴宁县改属嘉应州。
雍正十二年(1734年),改兴宁义学为韩苏书院。
雍正年间,矮岗罗庆辉编刊《罗氏通书》;此后逐年重编出版,销行各地。
乾隆四年(1739年),知县施念曾主修县志10卷,今存。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知县王文徵于文昌祠后建击蒙堂,招贫寒子弟入学。又于书院设膏火费,资助在学生童。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秋,蝗害甚烈。翌年,水旱灾相继,饥荒严重。知县倡赈。出公仓谷千石以济灾民。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重修东、西、南3城门,东门外加筑御水长堤。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春,大雪。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知县王申年重修学宫。
是年冬,地震。
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秋,蝗灾,歉收。翌年大饥荒。
嘉庆二年(1797年)六月,地震。
嘉庆五年(1800年),叶塘黄猄寨人黄北光从江西学回编棕技艺,艺传全村,始创本县编棕业。
嘉庆七年(1802年)八月,博罗、永安等地天地会起义。十一月,本县石马温石二集结会众响应。谋泄,知县庄自仪率兵围捕,温等数人被捕,解省遭杀害。
嘉庆八年(1803年),大雨雹,大风拔树掀屋。
嘉庆十年(1805年)春,陨石坠于西厢。夏,雷击学宫戟门。冬,地震。
嘉庆十六年(1811年),重建北城门搂。知县仲振履重修韩苏书院,并改名墨池书院;重修罗探花祠,并以祠设探花书院;又改水口司公馆为养正书院,翌年改名文峰书院。
是年,仲振履主修县志,12卷,今存。
嘉庆十九年(1814年),于县城东南(今宁新横湖长陂岭)建文峰塔。
是年,撤销西河沿(今河唇街)米行,徙米市于老街,禁止米、谷私贩出境。
嘉庆二十年(1815年),地震,年三次。
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黄陂山洪暴发,水涨逾丈,冲崩山岗多处。
本年丁口数达262316。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春大旱,秋冬大疫,死者万人。
道光五年(1825年)秋,彗星见于正南,长四五尺。
道光十四年(1834年)九月,地震。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六月,大水冲溃西北城墙1丈多,城内倒塌祠宇房店甚多,知县曾名芹呈准给资重建。
咸丰元年(1851年)冬,瘟疫流行。
是年,小洋堡(今宁新区洋里村)人曾享奎从江西兴国学得制造土纸技术,兄弟5人在家开业,后发展至全村12家。所产土纸、纱纸,远销汕头、佛山等地。
咸丰三年(1853年)冬,瘟疫流行。
咸丰四年(1854年)八月,受太平天国革命直接影响,长乐县役孔阿福、天地会首领李进春集结会众万余,陷长乐县城后,进攻兴城。知县张鹤龄调集永和、龙田、城南等团勇合击,会众溃散,毙、俘逾千人,遭杀害675人。
咸丰五年(1855年)正月,雨雪,继夏冰雹,大者如卵。
是年,知县张鹤龄改建城内宝成寺为吕祖庙。十月,修整城墙、城壕,城墙增高二三尺至六七尺,城壕加深一二尺至五六尺不等,用银二万余两。
咸丰六年(1856年),知县张鹤龄增修县志12卷,今存。
是年,竹丝湖堡鸭桥人陈晃搂、陈撷仁到江西吉安学会高型织布机操作方法,并带回高型织布机,改革了本县织布技术。
同年,坜陂堡群众集资兴建拦河石陂,灌溉农田978亩。
咸丰八年(1858年),法国传教士于宁新赤沙岭建天主教堂。
咸丰九年(1859年),太平军石镇吉部陷大埔、破嘉应州城后,于二月廿二日围攻兴宁城,久攻不克,至三月五日,不支而退,取道龙田、罗岗、罗浮,奔江西,入湖南。官绅恐其折回,饬令焚烧城西附廓房铺。初六夜西风大作,城西11街延烧无余。
咸丰年间,本县布商开始在广州、佛山设号,经销兴宁土布。
同治四年(1865年)五月间,太平军余部康王汪海洋部由福建武平败退入粤,占领镇平(今蕉岭),休整三月后向江西撤退,于八月路经本县黄陂、罗岗、罗浮等地,遭清军追击。汪部在罗岗白水寨山伏击追军,歼灭关邦部,并重创其他追军。后入赣南,又遇清军阻击,败退连平,复从连平翻山回师和平,经兴宁大坪、罗岗、黄陂等地,十二月八日攻陷嘉应州城。
同治十二年(1873年),合邑重建学宫大成殿。
光绪七年(1881年),重建文峰塔,至今犹存。
光绪八年(1882年)二月,德籍教士黎力基与华籍教徒张学兴、罗日寿在坪塘建立基督教崇真会,并兴建教堂。
光绪十年(1884年),紫金“紫霞洞”先天道派人来兴宁传教,教徒李又勋于龙田双溪宝善楼创设先天道堂。
是年,兴宁学者胡曦编修《兴宁图志考》8卷,作者自刊1卷,余7卷佚。
光绪十一年(1885年)五月,全县空前大水灾。
光绪十八年(1892年),饶宝书登进士。清代本县人先后登进士的还有曾荣科、罗翼、陈世翰、陈易、陈舟、陈侗、黎上选、何映柳、何桐华、罗清英、张庆泰。中武进士者有彭益友、刘大展、陈占元、刘元略、周建勇、陈兰桂、王杞薰、古维坛、陈椿标、陈琼光、陈德元。
光绪二十年(1894年),潘亚星、曾八牛、袁官姆等人在本县建立三点会,以永和饭包坑为活动据点。至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会员达700余人。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坪塘基督教堂创办乐育小学。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德籍牧师黎力基和中籍教友罗朗庭于县城西(今曾学路)建福音堂。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五月十九日,知县李汝瑶命兵差前往永和剿捕三点会首领。会众围杀勇役10余名,进而占领永和圩。数日后李呈请都司统兵至县惩办。会众撤离,分散隐匿。
西门街大火,燃烧三昼夜,蔓延万盛街、河唇街和盐铺街。
是年,邑人王吉其发明打梭织布机,代替抛梭织布机,由工匠何文龙制作,时称“何文龙打梭机”。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八月十日至十二日,罗岗三点会联络饭包坑及五华、龙川会众数千人起义,烧教堂、围攻兴宁县城。知县冯如衡调兵轰击,会众死伤惨重,后向龙田、坭陂、畲坑等处退散。
光绪三十年(1904年)二月一日,萧惠长、罗幼山、王蔚奇、陈少岳等倡办的兴城兴民学堂开学,学生100余人。丘逢甲为首任监督。
是年四月,清政府于嘉应州举行岁考,是为最后一次岁考,兴宁被录为秀才者24人。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二月,县举行县试,是为最后一次县试。因废科举之诏已下,士子未及参加州试和院试。
是年七月二十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于日本东京举行成立大会,本县留日学生14人加入同盟会,何天炯被选为同盟会会计。
是年七月,清朝庭下诏废科举,兴学校。自此本县办新学之风大盛。自顺治至光绪年间,本县有进士12人,举人113人,举人副榜28人;另武进士11人,武举人83人,武举副榜23人。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县设立学务公所,罗蔼其任总董。翌年改为劝学所。
是年夏,县开办官立兴宁简易师范科,以东城脚刘祠为校址。翌年改办中学预科,三十四年改为兴宁公学堂。又,兴民学堂附设师范讲习所。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开办官立警察传习所,知县茹欲可兼任所长。
同年,刁亦纯创办蚕业学堂,以都司署旧地为校址,钟伟堂为监督,建蚕室一座。另在南街刁祠附设缫丝厂为学生实习场所。
是年,劝学所调查,县属学堂计各种师范生193人,两等小学学生3400人,管理教员307人;城乡私塾500所,学生约7500人。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罗献修编修《兴宁乡土志》,今存。
光绪末年,西厢五里亭附近墨烟张屋(今福兴新联)人始以熏烟制墨,所产烟墨可与徽墨相媲美。张兆记制作的烟墨,尤为著名。
宣统元年(1909年)六七月间,平远县小学教员姚竹英为筹措革命活动经费系狱,株及兴民学堂监督萧惠长、教员张花谷(均为同盟会会员)及嘉应教育界多人,全州震动,州属七八十校师生罢课。事息,兴宁绅学界在县城举行欢迎萧惠长归来的盛大集会。
宣统二年(1910年),同盟会党人刁奕纯等创办《别溪杂志》,传播新思想,鼓吹革命。兴宁、长乐(五华)两县党人借报社为革命机关。
翌年九月二十一日,萧惠长、陈少岳等组织学生队伍,联合商团军、各乡义勇军响应武昌革命,宣布兴宁独立,众推萧惠长主持县政。当日举行大巡行,开监狱释囚犯,并遣送知县吴庆年回原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