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师范大学艺术系教授罗镜泉
罗镜泉,1937年生,广东兴宁人,毕业于湖北艺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华南师范大学艺术系教授,广东高校高级美术职称评委。著名人物画家、花鸟画家。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展,并被中国美术馆、人民大会堂及澳大利亚等国内外多家博物馆收藏。曾出版《花鸟画技法》、《人物画技法》等。回应传统、探索创新,是当代花鸟画家面临的时代课题。对此,华南师范大学艺术系教授罗镜泉先生,经过几十年锲而不舍地研习探索,终于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以传统法则衡量罗先生的花鸟作品,可见传统精神的文脉贯注于画理之中;以当代审美标准看待罗先生的作品,那充沛的新意和独特的风格跃然于笔墨之上。
毕业于湖北艺术学院美术系的罗先生,接受造型训练多年,造就了他娴熟的造型能力。与此同时,他从传统到现代名家风格中,师承有序,广采博取,练就了落墨劲健、敷墨浑厚的功力,这使他的作品看上去老辣、厚重,内涵丰富。他先从水墨写意入手,掌握了大写意花鸟技法,时刻注重在一幅画作的经营布局和整体气势上下功夫,继而探讨工笔花鸟的新途。故而他的作品既有写意与工笔两类样式的独特风格,又有融写意于工笔之中的独创面貌。在当今商品经济的时代,他笔下展现出来的作品一点也没有浮躁的感觉,相反,他的作品呈现出丰富多样的花鸟形象。就以人们常见的荷花,在他笔下也是画得正如他的为人一样:出淤泥而不染。
既是学院派、更是实力派画家的罗先生,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致力于新花鸟画艺术的创作,他在几十年刻苦钻研传统绘画艺术的基础上厚积薄发,推陈出新,大胆采用新的水墨画媒材,探索与之相适应的形式技法,从而形成了有自己独特绘画风格的艺术语言,在我国美术界产生了轰动效应。
众所周知,在中国画范畴,花鸟画的创造最难。其难不在形似、生动,而在变形、笔墨和格趣。山水有常理而无常形,花鸟画有常理也有常形,既不能像山水那样可以不似(无常形),也不能变成抽象(等于把它取消),亦难以像人物画那样变形(人本身有丰富的变形表情,变形心态)。它的创造,要靠画家借寓象征的本领,靠笔墨、格调、趣味的高雅和独创。换言之,花鸟画的升华变异,既要看它对自然世界的刻画与表现,也要看它对人和人的心灵世界的间接刻画与表现。
1965年,罗先生曾被邀请主持人民大会堂河南厅的设计创作;1980年就已加入中国美协,同年当选为河南省美协理事;其作品屡屡入选全国美展、中国艺术家国画展、中国画300名家作品展等近40个展事,被中国美术馆、泰国皇家淡浮院等多家权威机构收藏。与此同时,在国家教育部和广东省教育厅编写的大学教材里,罗先生还出版有《素描肖像艺术》、《中国画技法·花鸟篇·人物篇》、《白描花卉翎毛技法》、《名家教你学中国画》等专著及厚重达十几斤的《罗镜泉画集》等。
当然,提到罗先生的上述艺术之旅也许鲜为人知,但一说起他的鼎鼎大名,人们马上就会想到他所探索出的一套朦胧水墨技法。
正如每人的面貌特征不同的道理一样,对于艺术家而言,自己的独特风格颇为关键。为什么人们喜欢称“关山月的梅”、“黎雄才的松”、“徐悲鸿的马”、“齐白石的虾”……如此等等,皆因为这些大师确有其过人之处的独特风格。
众所周知,风格是艺术家的一系列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某种稳定的语言形式和内容题材相统一中呈现出来的独特面貌。而毋庸置疑的说罗先生的画作已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征。他将传统绘画中人与自然的美和情感融入心境,尽可能以个性化和风格化的艺术语言表达自己对民族文化传统中精神与人性的领悟。兼之他是客家人又在中原河南工作长达22年时间,所以他以客家岭南文化和中原文化的融汇情怀所创作的作品,总是让无论南方北方的朋友都钟情不已。他还在创作中对不同的物象采用不同的手段,以“工”、“写”兼施的笔墨处理,遵循“太似媚俗,不似欺世,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造型理念。他的每幅作品都是那么痛快与淋漓,自产生朦胧中得到启示,他用淡墨的晕染及用清水的冲洗来探索那种纯粹的审美意向。
他的作品兼有北方的富丽凝重和南方的娟秀细腻,他一直在寻探自己心中所定位的清隽、明丽、品位高雅而气势宏伟的艺术风格。
认识罗镜泉先生的人都说,看他的画是一种享受,而现场看他作画,更是令人大饱眼福,如沐春风。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