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宁名人佚事
兴宁人文荟萃,名人辈出。宋代,有竭力反对秦桧对金屈膝求和的探花罗盂郊;明代,有佛教临济宗“横山堂”流派创始人何南凤,方志学家张天赋,爱民御史王天与;清代有《罗家通书》创始人罗庆辉,诗人、考据家胡曦,数学家饶宝书;在现代,有民主革命先驱何天炯,无产阶级革命家黄文杰、陈但、张中,闽粤赣边区领导人罗屏汉,爱国民主人士罗翼群,起义将领李振,客家研究开拓者罗香林,地震研究科学奠基人李善邦,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张如心,新兴版画运动先驱罗清帧,新中国电影开拓者袁文殊,“左联”诗人冯宪章,小说家白危,化学家罗雄才等。他们所处的时代各不相同,但在维护国家、民族利益,建设桑梓文明等方面均作出了贡献。下面,仅列举10位古今文化名人作一简 介。罗孟郊(1091~1153)号休休,兴宁刁坊镇罗坝村人。北宋宣和年间探花,授职谏议大夫、翰林院学士。任职期间,奸臣蔡京擅权,朝政日非,孟郊疾恶如仇,“令”大学生陈东等上书,揭露蔡京等人罪行,称他们为“六贼”。不久,钦宗便把“六贼” 中的王黼等治罪。当金人南侵时,钦宗慑于金人的气焰,欲罢免主战派右丞相李纲的职务,以讨好金人。罗孟郊“复令”陈东上书,要求留用李纲为国效力。及后高宗南迁,秦桧当权,阴谋与金人议和,罗与叶三省等人极力反对,秦桧恨之入骨,命御史罗 汝揖奏谤罗孟郊“饰非横议”。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2),罗孟郊被贬滴兴国军(行政区名,今湖北阳新县),次年在贬所逝世。秦桧死后,高宗下诏复用孟郊等53人。朝廷得悉罗已去世,遂追赠他为礼部尚书,敕葬兴国军甘棠山。
罗庆辉(清康熙、雍正年间人,具体生卒年月不详)兴宁福兴镇锦华村人。《罗家通书》创始人。幼年家贫,刻苦好学。及长,随亲友赴河南等地做生意。其间,得一位懂天象的人,授以天文、星象、仪度、六王吉凶及预测祸福之术。后入京都,于钦天监内推算历法,研究中外天文著作。学成,回到兴宁家乡编纂通书,名为《广东省兴宁县罗家推算通书》(简称《罗家通书》)。雍正五年(1727)七月十二,钦天监面奉上谕,恩准罗氏所编通书为民书式样颁行。《罗家通书》受时代限制,虽小有封建迷信成分,但不乏科学真谛。其推算日月交蚀、月份大小、节气变化极为精确,对季候风及其流向亦有所表述,以此指导人们注意外出航行安全、注意建筑方位和安排农事工作等,使用价值颇高。该书刊行数百年,深受人们欢迎,销量日增,最高年销量数十万册。仅行销全国,而且远销东南亚及欧美等地。在这些国家,凡有华人之地,便有《罗家通书》。
胡曦(1844~1907)字晓岑,号壶园,兴宁兴城镇大巷里人。晚清诗人、考据学家和书法家。一生诗作甚丰,有《湛此心斋集》共12卷,《湛此心斋诗话》2卷。以方言、谚语入诗,是湛此心斋集》的一大特色。其编辑的《梅水汇灵集》,搜集整理了嘉应五属历代诗人的优秀诗作。早年创作的《燕京感事》、《吊关天增》等,爱憎分明,被中外学者誉大推为黄遵宪新派诗的“同道先进”、“公度新派诗之先河”。同黄遵宪、丘逢甲一起被誉为晚清岭南客家三大诗人。胡曦还是一位考据学家,编纂、整理了大量的乡土文献,计有《扮榆碎事》4卷、《甘露事类》3卷、《乡哲良规》2卷、《宋乡贤罗学士遗事考略》3卷、《兴宁图志考》12卷(今仅存卷一、卷二)等。《兴宁图志考》纠正了阮元《广东通志》的错误,是他一生中的重要贡献之一。胡曦工书法,后人把他同宋湘、伊秉缓一起曦列为清代客家3位书法名家。
何无炯(1877~1925)字晓柳,兴宁石马镇新群村人。中国国民党元老、民主革命先驱。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毅然剪掉发辫,东渡日本留学。在日本先后结识了孙中山、黄兴、廖仲恺等人。1905年孙中山在东京创立同盟会,他与同邑13人毅然加入,并被举为会计(实为财政部长)。后任同盟会广东支部长。当孙中山、黄兴不在日本时,同盟会群龙无首,组织涣散,何天炯与吴玉章等尽力设法团结各省在东京的会员,使同盟会工作得以正常进行,1911年赴香港与黄兴等共同策划广州起义,负责运输联络工作。辛亥革命后,历任驻日全权代表、总统府最高顾问等要职,为民主革命竭尽全力, 1925年在广州病逝。遗著有《无赫斋诗草》、《山居一年半》和《革命史衡》。
罗屏汉1907~1935)原名庆良,别名志鸿,兴宁大坪镇白云村人。土地革命时期闽粤赣边区主要领导人之一。历任中共兴宁、江西会昌县委书记、粤赣省苏维埃执行委员。闽粤赣边区游击纵队司令员、粤赣边区军政委员会主席等职。1929年前后创建兴(宁)、五(华)、龙(川)革命根据地。民国二十一年(1932)初,江西会昌获得解放,中共会昌中心县委成立,邓小平任中心县委书记,罗屏汉任组织部长兼会昌县委书记,在扩军支前、发展苏区生产,特别在党的思想、组织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罗屏汉协助邓小平组织江西军区第三作战区军民,多次打退进犯闽、粤之敌,为保卫红都瑞金、巩固中央苏区贡献了力量。尔后,率领闽粤赣边区游击纵队配合主力红军粉碎蒋介石的围剿,有效地牵制粤军北上“围剿”中央苏区的兵力,保卫了中央苏区南大门。为此,中央军委总参谋长刘伯承曾撰文表彰罗屏汉所立战功。
罗清桢(1905~1942)兴宁宁新镇高陂村人。著名版画家,新兴版画运动先驱。早年毕业于上海新华艺术大学西画系。后任中学教员,其间与挚友陈铁耕(兴宁人)等一道投入鲁迅倡导的新兴版画运动。鲁迅对其作品极为赞赏,曾推荐《起卸工人》、《前瞻中的回忆》等作品到法国、苏联参展,均获国际版画艺术界好评和奖励。在“文化围剿”的白色恐怖下,罗清帧遭受通缉而毫不畏惧,继续积极推动新兴版画运动。鲁迅在《木刻纪程》中称道:“据我所知道,现在似乎已经没有一个研究木刻的团体了。但尚有研究木刻的个人,如罗清帧,已出《清帧木刻集》二辑……这都是值得特记的”。抗日战争爆发后,创作《全国人民总动员》、《抗战三部曲》、《战地真容》等一系列战斗性强、艺术性高的作品,深受抗日军民欢迎。在罗清帧带领下,兴宁人陈铁耕、荒烟、张慧、王立、罗映球等一批批青年版画家脱颖而出,成绩斐然。
罗香林(1900~1978)字元一,号乙堂,兴宁宁新镇水楼村人。著名历史学家、客家研究开拓者。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师从梁启超、王国维等著名学者。历任中山大学、香港大学、珠海书院教授,获香港大学终身名誉教授衔。他学识渊博,治学严谨,生平著书41种,发表学术论文近300篇。他首创族谱学,乃继甲骨学、敦煌学、简犊学之后,开拓了历史研究新领域;其客家研究导论》、《客家源流考》、《客家史料汇篇》等开创性著作, 为客家研究之学奠定基础。抗日战争期间,罗香林任广州中山图书馆馆长,费尽心力,将馆藏善本与重要图籍,舶运至柳州石龙,之免罹战火。罗香林毕生献身学术,尽瘁教育,弘扬中华文化,享誉中外文史学界,人称其为梅州八先贤之一。
李善邦(1902~1980)兴宁叶塘镇田心村人。中国现代地震科学研究开拓者之一,历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地震研究室主任及代理所长等职。李早年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物理系,民国期间任中央地质调查所地震研究室主任,并在北京创建中国第一个用小型机械地震仪装配的地震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设计制造大型和小型的51式水平向地震仪,装配全国11个地震台站,为监视全国地震活动和开展地震科学研究奠定基础;他主编的《中国地震目录》第一、二集,为国家基本建设提供大量基本数据。李善邦毕生致力于地震研究,著述甚丰,其尤以50万言巨著《中国地震》为地震科学研究奠定根基,赢得国内外地震学界的好评和尊敬。
张中(1907~1990)原名张佛湘,兴宁永和镇大成村人。早年参力革命,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国家档案局局长、党组书记,并当选为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第四届和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他致力于国家档案事业的开创和建设,多次著文宣传党和国家关于档案工作的方针、政策,指导全国档案工作,传播和普及档案专业知识,培养档案专业人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张向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关于制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提案,提案被采纳后,又积极组织档案法的起草工作。1980年,他曾率中国档案工作代表团赴伦敦出席第九届国际档案大会。张中病逝后,治丧委员会公告称其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新中国档案事业的主要领导人”。
袁文殊(1910~1993)笔名舒非法,兴宁大坪镇小坑村人。著名戏剧电影评论家,新中国电影的开拓者之一。袁历任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等职。他早年毕业于广东戏剧研究所,1931年发表处女作一独占鳌头幕话剧《领带》。1934年初,袁在上海参加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七七”事变后,率队到各地演出抗日救亡活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袁在上海、“匕京担任电影界领导职务,为团结电影界人士,繁荣创作,推动电影事业的发展而不辞辛劳。其主要著作有独幕剧集《民族公敌》、电影文学剧本《辽远的乡村》、论文集《电影求索集》和《影坛风云录》。直至弥留之际,袁文殊仍念念不忘党和人民的事业,将其稿费12万元赠送家乡办学。任电影界领导职务,为团结电影界人士,繁荣创作,推动电影事业的发展而不辞辛劳。其主要著作有独幕剧集《民族公敌》、电影文学剧本《辽远的乡村》、论文集《电影求索集》和《影坛风云录》。直至弥留之际,袁文殊仍念念不忘党和人民的事业,将其稿 费12万元赠送家乡办学。
页:
[1]